语言: English
新闻动态NEWS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特别关注】宏观农业研究:探索学科特区的新窗口
发布人:MARI发布时间:2019-05-23

 核心提示: 传统农业如何插上大数据等现代技术的翅膀?如何打造智慧农业高端学术平台?如何培育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科技人才?如何建设特色鲜明而又视野宽阔的新型农业智库?宏观农业研究院(MARI)正将目光聚焦这一新转型、新命题、新挑战。


 严建兵则把研究院的融合分得更细,他认为所谓融合,应该贯穿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生产的基础需要水肥,更需要遥感大数据的指导;品种的选取、病虫害的防治需要作物学、植保技术的介入;生产的过程、产出汇聚起来的信息即形成大数据;大数据则指导产后食味性、销售、评估。


 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功能分区上,MARI提出要探索更合理、更科学、更优化的渠道,其目的在于使内部更加融合、磨合更加通畅。青平提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人才管理机制,使人能进能出、能高能低、能上能下;要实行“主科学家”的科学家责任制;要实现权力下放,人员与经费使用,研究院有独特的决策支配权。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研究院建立了以姚江林、青平、杨少波三位校领导为组长的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游良志、李崇光、彭少兵为核心的学术管理团队,下设行政管理院长、副院长及国际咨询委员会,科研团队实行PI制,研究生培养探索实行“导师组”(doctoral study panelDSP)制。同时研究院确立了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农业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迁、农业生态产品与服务供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与农业国际合作等六个领域。


如何看:务实推进 成效已初现


  20192月上旬,央视公布的一则题为《中国与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的消息,让世界再次见识到了中国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贡献。近30个国家、200余条新闻报道了该成果。而研究者之一即是MARI的徐保东副教授。


 目前,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以游良志为代表的全球变化与农业可持续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以熊航为代表的农业大数据与智慧农业研究,以张建为代表的低空农业遥感无人机系统研制及应用研究和以徐保东为代表的植被遥感及应用研究,他们以中青年为主、梯队合理、结构适宜。


 大数据技术、空间分析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方法明确;长江流域和我国中部地区的水田、山地与淡水农业生产系统,研究对象明了。尽管国际国内已有农业宏观研究,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北京大学农学院,游良志团队仍相信华中农大的尝试会让人耳目一新。


  MARI还努力探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实现合作的路径:社会科学解决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的需要,为自然科学提供了研究的话题和语境,为技术实现对现实的改造,即提出决策建议提供了方向和依托。而自然科学为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提供了地块尺度和地区乃至全球尺度的资源环境数据、拓宽的研究领域和分析的精度;在农业研究中,为实现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整体分析提供了条件。


 今年以来,团队在作物荧光遥感、低空无人机探测、社会网络农业技术传播和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植物微观生产、田间中观管控、卫星宏观检测等方面获得了新进步。


 据不完全统计,MARI截至日前共开展跨学科学术沙龙、大数据分析(Python技术等)和学术英语培训、专题研讨会、实践调研等40余场。MARI还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为大数据智慧农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尝试。如今,20多人的硕博士团队形成了学生的基本构成,他们提出了“学生不是来打杂的”“人人熟练掌握云数据”“人人都要过英语语言关”“人人都到国外去交流学习”等理念,着力构建研究生能力培养清单。


智慧农业1


智慧农业示意图(三)


作物低空遥感研究团队PI-张建


张建老师操作作物低空遥感拍摄


MARI跨学科学术沙龙


MARI跨学科学术沙龙


 为适应跨学科和国际化的需要,MARI实行导师组制,即每个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由一个导师小组指导,主导师负责;研究生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有12名导师的实质性参与,同时邀请1至2名国外导师参与,开展学术合作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深造。


 当下可为,未来可期。


  2018年,游良志说道,能在华中农大120周年校庆之年做这件事情是极有意义的。“华中农大和清华大学一样,是做学问的静谧之地”,游良志说,“我来华中农大13年了,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一道,作一次尝试和创业。”现在,他仍然坚信自己的判断,“智能化、数字化、云处理,这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一定要打破常规与传统。希望将来有10个以上PI,产出有价值的论文和专利,我们要把MARI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MARI有着同样期许的还有李崇光,他说,自己甘愿当一名研究院的副手,全力以赴,朝着未来开始新的出发。“让我感动的是,大家齐心协力,让这件事不单成为了科学家关注的问题,还成了几个学院的大事,几位学院书记为此忙得不亦乐乎,这种画面是很感染人的!”


 彭少兵有着自己的展望,他说,未来510年,希望把我们的研究院建成国内小有名气的研究院,并填补某些领域的学术空白,“可能现在关注度不高,但我们决心干出一些‘名堂’出来,在国际上引起足够的关注。”


 严建兵说:“我们的初衷,就是要为中国农业、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华农智慧。”他说,其实自己不一定是研究院的核心成员,但始终抱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用自己的热心去找寻一群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共同目标的年轻人,为之倾心、为之疯狂,把宏观农业研究进行到底。


 青平在谈及未来的梦想时表示,希望做一些实实在在的研究、扎扎实实的学问,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工作推向前,他说:“未来,我们要建设开放、一流的特色鲜明、中国气派的研究院,造福中国农民、造福中国农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农业战略层面的智慧和力量!”


 如今,MARI已经整体搬迁到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大楼第七层,在整栋楼的最好区位、最广视野,四个学院的老师围绕共同的科学问题集中办公,努力抢占中国智慧农业研究领域“制高点”。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MARI一定会和智慧农业、生物医学与健康、“双水双绿”、再生稻、饲用油菜等一起,成为新时期华农高质量发展的新坐标。


 原文链接:http://news.hzau.edu.cn/2019/0520/54239.shtml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吴义生 熊航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