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杨帆 丁洁)12月3日,2022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IAMO)联合举办。论坛在华中农业大学设立主会场,并设置四个线上平行分会场,同时进行全网直播。国内外从事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和治理的50余名青年学者以报告、评议等形式参与论坛活动,全球范围内300多名学者和学生进入线上会场开展互动交流,3万余人次通过在线直播收看了本次论坛。
论坛主会场(摄影:匡敏)
开幕式上,湖北洪山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司长夏敬源教授先后为大会致辞。开幕式由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成教授主持。
李谷成教授主持论坛开幕式(记者 匡敏 摄)
副校长严建兵教授致辞(记者 匡敏 摄)
严建兵在致辞中国表达了对所有与会嘉宾、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会议举办方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要素,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受到全球疫情、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有严重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粮食安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各国共同应对的重大问题。他呼吁,全球青年学者要积极加强学术交流,共同探讨全球粮食安全的破解之道,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司长、华中农业大学校友夏敬源教授为大会致辞(通讯员 丁洁 供图)
夏敬源教授在线致辞,他充分肯定了举办此次论坛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治理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当前全球在解决饥饿问题上面临诸多长期和短期的挑战。随着人口增长和膳食结构转型,对粮食的数量和质量需求的将持续提高,加之近年的极端天气频发、疫情全球流行,深入探索和推进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他认为,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合作交流是解决诸多现实问题的重要举措途,此次论坛的举办正式这一举措的有力实践。他希望青年学者勇敢地肩负起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时代使命,努力成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中流砥柱。
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联盟主席团成员、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晓云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干事Bram Govaerts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Jean-Paul Chavas教授分别做了题为“为地球和人类提供健康食品:后基因时代的水稻”“青年学者在农业食物系统转型中所发挥的力量”“农业生产力演进过程的动态空间分析”的主旨报告。
李晓云教授主持论坛主旨报告环节(记者 匡敏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做主旨报告(记者 匡敏 摄)
张启发院士以“提供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食品:后基因组时代的稻之道”为题,阐述了新时期粮食安全的理念,即粮食不仅要满足人口增长的量的需求和人民健康生活对食品的质的需求,还要保障食品生产的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他介绍了水稻科学家针对资源与环境问题所提出的“绿色超级稻”的理念、基因组育种技术的实践、“绿色超级稻品种”的培育和在国内外的推广,及其对国际国内绿色农业的促进作用。他指出,稻田种养模式对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他重点介绍了“双水双绿”的理念以及在湖北的探索,目前“双水双绿”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范例之一。
张启发院士提出,我国目前的稻米产业正在经历由数量驱动向品质驱动转型,要改变数千年来稻米仅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状况,主食应该承载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使命。他介绍了近年来团队提出的“米饭型全谷黑米”新概念、倡导“黑米主食化”的新理念、培育出的新品种“华墨香”,目前“华墨香”正在通过相关机构制定标准,以大幅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和食味品质。他相信,这些新的举措,不仅会高质量高水平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还能促进消费者的健康,提高种粮者的收益。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总干事Bram Govaerts博士做主旨报告(通讯员 丁洁 供图)
Bram Govaerts博士指出,受俄乌冲突、全球变暖及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因素影响,饥荒和营养不良已经在全球,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呈现蔓延趋势。他介绍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为应对全球范围内粮食短缺问题所采取的在全球各地推广基因改良作物品种、为当地农民提供数据服务与耕作技术指导、创建农业种植技术相关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有效举措。他充分肯定了中国青年学者在全球合作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且呼吁更多中国青年学者加入到应对粮食短缺的行动中,把中国的成功经验带到世界其他国家。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Jean-Paul Chavas教授做主旨报告(通讯员 丁洁 供图)
Jean-Paul Chavas教授谈到,气候变化对世界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准确衡量气候变化给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所造成的后果,他在最新的研究中分析了降水与气温变化对不同纬度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他指出,中国农业生产力在1976年至2016年间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这一变化主要归功于中国持续推进的农业生产要素改革和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他重点阐释了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农业生产力降低问题以及通过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来抵消这一负面影响的政策着力点。
在随后召开的四个平行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佐治亚大学、林肯大学、格罗宁根大学、瑞典农业大学、加纳大学、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20余所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聚焦“全球粮食系统韧性与粮食供应链”“膳食结构改变与农食系统转型”“数字化与智能化粮食生产”“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等四个主题作了32场学术报告,分享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下午的论坛主旨报告和闭幕式由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颜廷武教授主持。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Derek Headey博士和德国莱布尼茨转型经济农业发展研究所Thomas Herzfeld教授分别围绕“获取优质食物营养的经济成本”和“非农收入的城乡流动和农户的主观幸福感”两个主题做主旨报告。
颜廷武教授主持下午主旨报告及闭幕式(记者 匡敏 摄)
Derek Headey博士做主旨报告(通讯员 丁洁 供图)
Derek Headey博士在报告中从“为什么关注饮食成本”“什么是健康饮食”等问题出发,讨论了健康饮食的负担成本,并以印度为例,探讨了印度饮食与EAT-Lancet推荐饮食之间的差距。报告提出了“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提供粮食安全网、投资营养导向型农业和基础设施”等应对营养高成本的政策方案及研究方案,并指出当前粮食需求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全面提高消费者的营养健康知识。
Thomas Herzfeld教授做主旨报告(通讯员 丁洁 供图)
Thomas Herzfeld教授运用摩尔多瓦2007-2013年家庭预算调查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显示,非农收入以汇款的方式进入乡村这一因素与身体健康水平和就业状况一起对农户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兼顾健康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提高农户主观幸福感的协同干预方案。
熊航教授作总结报告(记者 匡敏摄)
闭幕式上,全球粮食安全青年科学家联盟秘书长、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熊航教授用生动的图文和详实的数据为本次论坛进行了精准画像,并用“一个共识”“两点聚焦”“三项行动”总结概括了本次论坛所取得的交流成果。他指出,为期一天的广泛互动,反映了青年学者们可以通过推进平等交流、深入合作,搭建好和平之桥、发展之桥;通过聚焦问题、躬身实践,回答好世界之问、时代之问;通过积极作为、努力成长,发挥好青年之力、合作之力,为应对当前面临的全球粮食安全风险和夯实全球粮食安全根基做出当代青年应有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news.hzau.edu.cn/2022/1204/652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