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熊航就此问题接受了《中国日报》的专访。
熊航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变革农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操作的效率,而且推动农业经营决策方式从以经验为基础的决策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决策转变。“在农业农村数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下,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熊航认为,当下需要更加重视补齐关键科技短板、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努力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熊航:农业的发展始终以科技的进步为支撑,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从机械化到信息化,再向智能化发展的历程。当前,我国与世界农业科技强国还有明显的差距,必须加快补齐农业科技短板,实现农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核心种源、先进装备等领域存在差距。弥补我国农业科技上的短板要尊重农业特点,为关键领域农业基础研究提供长期性、持续性支持。强化涉农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条件建设,构建与学科体系相匹配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为持续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创造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软件(模型)是我国农业智能化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农业模型是智能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内核,然而基于我国本土条件开发的模型无论是内部机理的合理性还是所覆盖的农产品类型和种类都存在明显缺陷。政府需要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投入,设置农业模型研制与开发专项,同时大力培养既懂农业又具有较强建模能力的学生。
《中国日报》: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迅速渗透至各行各业,农业亦不例外。如何激发包括人才、技术、数据在内的各类要素的活力?
熊航: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当前,农业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资源逐步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首先需要建立数据要素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成果分配的制度。只有数据所有者参与农业生产经营利润的分配机制建立起来,才能广泛、持续地调动各类农业参与主体获取和提供高质量数据、充分地利用数据创造价值的积极性。此外,既盘活存量又优化增量,构建农业知识图谱以打通信息“孤岛”。首先在不改变现有数据资源的权属与管理格局的前提下实现数据之间的逻辑互联,建立农业农村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交换机制,进而与行业企业数据、科研机构数据实现互通有无。
《中国日报》:如何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熊航:作为全球最大农产品生产国和重要农产品贸易进出口国,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题中应有之义。一方面,要优化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提升应对国际市场冲击和突发事件保障能力。为确保未来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有必要对国内农产品需求进行多维的区间把握,及时分析国内农产品的消费结构和预测农产品消费趋势,适度扩大刚需型食物和农业原料进口,推动优质农产品的进口,满足我国食物消费市场和食物消费多元需求。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以应对当前全球疫情、气候变化、俄乌冲突对粮食安全造成的影响,增加农产品进口种类,拓展我国农产品进口渠道,多渠道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另一方面,要借鉴农业进出口大国发展经验,探索实行更为积极主动的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此外,需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加强沿线国家农业合作战略对接,兼顾各方利益和诉求,支持进出口贸易便利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贸易措施,消除贸易壁垒。同时,以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为先导,深化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孟中印缅等六大经济走廊的农业贸易投资合作。
原文链接:https://hb.chinadaily.com.cn/a/202305/04/WS645346e8a310537989372a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