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科学研究research
科研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耕地位移、占补平衡和粮食运输碳排放
发布人:MARI发布时间:2023-03-08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农民工群体快速成长为中国居民结构的第三极。作为城市的劳动供给主体和重要的消费群体,农民工却表现出较低的长期居留意愿和较高的家庭储蓄率。本文使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在房价与储蓄率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识别机制。研究发现,房价上涨会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而居留意愿下降会导致农民工家庭储蓄率的增加。特别地,中低收入家庭、第一代农民工家庭、仅接受过义务教育、未来打算流向其他城市或返乡的农民工家庭的储蓄率对房价上涨更加敏感。此外,本文还发现,房价上涨对农民工家庭储蓄率的正向影响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解释农民工高储蓄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政策启示。


  食物供应链产生的碳排放占人类社会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所以相关研究一直属于碳排放研究的热点。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居民数量不断增加,而城市周边的耕地不断被住宅和工商业用地侵蚀,所以有越来越多的粮食在离城市居民越来越远的耕地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作“耕地位移”。显然,耕地位移现象约显著,意味着更多的粮食需要从更远的生产区运输到消费区,相应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更大。


  耕地位移问题在中国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为了协调城市发展的用地需求和严格的耕地总量保护(红线)制度,中国采取了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也就是说城市建设占用了多少耕地,就要开垦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以保持总量不变。可以想象,新开垦的耕地只会在离城市更远的地方。2018年以后,更改后的耕地保护办法进一步允许在不同省份之间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这当然有利于全国土地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另一方面,也会让耕地位移问题,乃至相应的粮食运输碳排放增加的问题更加突出。


  近期由本课题组、英国利兹大学地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以及华盛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合作发表在《自然·食物》上的论文利用空间交互模型、谷物生产和消费数据以及交通路网数据,对中国1990到2015年间谷物运输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全国耕地与人口重心之间的距离增加了62km,有72%的地级行政区存在人口分布和耕地分布日趋分离的情况。全国谷物消耗(含进口)牵涉的运输排放总量增加了三倍以上,其中耕地(谷物生产)位移导致的排放增量占比60%以上。另外海运进口粮食的排放量增长了接近十倍(更多研究结果就不在此一一罗列了)。


  基于这项研究,我们展开了一些政策讨论和建议,首先,提高中部地区的农业和整体发展水平,有减少粮食运输碳排放的协同效益,因为中部离主要粮食生产地区(比如东北)和进口地区(比如东南)都相对近一些,而且中部本身就是人口密集和谷物生产/消费的重地。



图1.a)1990-2015年粮食运输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b)各省粮食运输碳排放变化的主导因素


  其次,肉类、饮品和零食的生产消费牵涉的谷物运输碳排放在1990-2015期间的增长接近四倍和十倍,远远大于主粮运输排放增长(约三分之一),而它们都属于附加值比主粮更高的商品。因此,如果能尽可能把它们的生产供应链本地化,那么也可以达到经济效益和减少谷物运输碳排放的双重效果。



图2.a)1990-2015年间不同运输方式贡献的粮食运输碳排放量,

b)1990-2015年间不同消费类型的粮食运输碳排放


  另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粮食海运碳排放大幅增加近十倍是1995-2015期间我国谷物运输排放总量增长的最大来源。中国粮食进口的大幅增加在国内和国际舆论场有点“腹背受敌”的意思。国内很多人质疑这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而国外则有人批评这给粮食出口国家造成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压力,是一种排放转移。我们的研究结果看上去提供了又一个减少粮食进口,一别两欢,各生欢喜的理由。对此我们提醒读者,要谨慎得出这个结论。因为大幅增加国内粮食生产替代进口粮食首先对国内已经紧绷的的土地、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而言不太现实。其次会进一步加剧耕地位移现象,导致更大的粮食运输碳排放。最后海运的碳排放强度要远小于内陆运输,用国内生产代替粮食进口即便在生态上可行,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粮食由碳排放强度更高的内陆运输来完成,从而增加碳排放总量。所以国际粮食生产的分工和贸易有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不能断然否定。未来需要对中国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生产运输情况进行综合研究,以便提出全球性的减排建议。    


  总之,本文并非要否定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而是想强调:中国面临着保障14亿人粮食安全和“双碳目标”的双重挑战,相关决策者应该充分考虑土地政策和减排达峰工作的联动性,尽可能做到多目标的协同并进,降低可能存在的矛盾和不利影响。



作者简介


Chengchao Zuo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Cheng Wen

School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Leeds,

Leeds, UK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


Graham Clarke

School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Leeds,

Leeds, UK


Andy Turner

School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Leeds,

Leeds, UK


Xinli Ke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Liangzhi You

Macro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USA


Lanping Ta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YuamzjQYYTU43Ad9V93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