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熊航教授携其研究团队在华中农业大学宏观农业研究院举办了一场围绕仿真建模方法的计算社会科学沙龙。本次邀请了来自经济管理学院李志平教授、余樱副教授、洪宪培教授,信息学院方红副教授、李欣然副研究员、郭明月副教授,以及理学院候志敏老师等,宏观农业研究院院长游良志教授也参加了此次沙龙。本次沙龙覆盖了从生态补偿机制到数字农业技术,再到农业生态模型的多个研究领域,展现了仿真建模方法如何助力农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熊航教授开场阐述了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向仿真建模方法转变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该方法在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仿真建模研究上的前沿思路和规范化操作流程。熊航教授利用他们开发的研究模型FARMIND,生动展示了仿真建模如何在更广阔的研究领域中提供新的思维途径和探索路径。
接下来五位研究团队成员分别就具体的应用案例展开了详细报告,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吴恩喆通过基于主体的建模和尺度上推方法,探讨了生态补偿制度对农户采纳低碳技术的影响,评估了在长江流域湖北段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碳减排效果及政策成本与收益。于雅雯基于UTAUT理论,设计了农户数字农业技术决策仿真模型,模拟了农户的技术采纳过程,为数字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政策指导。孙诚则从交易费用理论出发,模拟了农户土地流转行为,探讨了多种因素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杨博文介绍了四种典型的农业生态模型(DNDC、DSSAT、DLEM和APSIM),比较了它们的应用场景、数据要求和模拟尺度等特点,为农业生态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提供了参考。黄磊阐述了生态经济模型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并通过SEAMLESS框架展示了bio-economic模型的构建过程和应用场景,突出了其在农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在会议的讨论阶段,众位学者展开了深入的对话,特别是李志平教授、余樱副教授和郭明月副教授,他们对仿真建模方法的热情和兴趣尤为突出。一众专家学者不仅深度分享了他们对仿真建模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还对其在未来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此次沙龙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也为参与者提供了关于仿真建模在农业科学领域应用的新视角和深入理解。
文字:黄磊
图片:孙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