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 English
新闻动态NEWS
新闻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经济社会网络分析》:交叉学科融合式教学探索
发布人:MARI发布时间:2020-06-13

《经济社会网络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合影


 近期,经济管理学院熊航和文法学院马威两位老师做客第三期研究生在线教学经验分享会,介绍、交流了《经济社会网络分析》这门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课程缘起:多学科的研究探索与教学体会


 “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一份读研申请的研究计划让我印象颇深,这份研究计划中设计的作物产量模型不仅包含劳动力、资本、土地投入等经济因素,还考虑了日照、气温、降水等环境因素。通过了解,我得知这名申请者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农业科学专业,这个专业的课程涵盖经济管理、生态环境、作物、畜牧等多个学科领域,这让我意识到多学科的传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经济社会网络分析》课程的发起人熊航回忆道。基于对跨学科研究的经验和体会,熊航回国执教后第一时间就着手准备为研究生开设跨学科前沿课程《经济社会网络分析》。目前国内外相关课程数量少,已有课程的内容系统性不强,可借鉴意义不大,因此熊航决定邀请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和数学等专业的老师加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系统性、多角度地讲授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应用。


 熊航、马威、向金海、肖邦明、陈金等来自四个学院、五个学科的五位青年教师组成了一支高效、有活力的教学团队,《经济社会网络分析》于2019年春季首次开课,2020年春季学期再次授课。


内容设计:跨学科的社会网络思维视角


 《经济社会网络分析》是一门典型的学科交叉类课程:基本理论渊源和依据来自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数学基础来自于图论;操作方法和工具基于计算机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等;应用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强调“实用性”与“方法论”,希望学生通过各相关学科代表性和前沿性研究认识不同领域中的社会网络,掌握先进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而为课题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手段。


 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强调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网络数据的获取,讲授运用Python语言来实现“网络爬虫”以高效地收集互联网大数据;再如讲授运用Gephi软件来进行社会网络静态特征的计算,同时实现复杂网络的可视化。


 在课程考核上,强调“学以致用”,学生要将课程所学的原理和方法与自己的具体课题研究相结合,阐述如何丰富自己研究中的分析视角和如何解决研究中的具体问题,最终形成课程论文。


 “我在从事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同时,也在学习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因为跨学科学习能力将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网络分析》教学团队的马威老师说,“这门课所提供的不是‘螺丝刀’,而是‘望远镜’,将那些未纳入眼界的事物拉近到眼前去了解。”“我在从事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同时,也在学习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知识,因为跨学科学习能力将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网络分析》教学团队的马威老师说,“这门课所提供的不是‘螺丝刀’,而是‘望远镜’,将那些未纳入眼界的事物拉近到眼前去了解。”


课堂技巧:问题“轰炸”背后的严与爱


 在线教学怎么更好地“抓住”学生?《经济社会网络分析》的一个做法是,在直播授课中用小问题“轰炸”学生,激起与学生的互动,这种方法既能够检查学生听课的情况,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如何提升教学效果,让互动更有质量?教学团队根据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注重不同学科授课内容之间的连贯性,精心编制课程手册,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课程手册,以辅助学生学习。


 除了多元的知识结构,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们用“社会网络”的视角来解读日常现象。“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来看,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对互信关系的建立不利。所以远程授课中,老师在知识讲解之余,还要更主动、更亲和地跟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这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熊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经济社会网络分析》的任课教师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们打开摄像头,建立情感的链接,给学生们更好的课程体验。“疫情结束后,无论课程是否结束,我都希望专门安排一次线下答疑课,因为人与人的信任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来强化,从‘弱关系’过渡到‘强关系’,形成更强的情感依赖和信任关系。”


课程收获:帮助开启思维的“一扇窗”


 《经济社会网络分析》开课时间不长,但对学生颇有吸引力,不仅吸引了多个专业的研究生选课,每节课还有十多位学生慕名而来旁听。谈及选课原因,资源与环境学院2019级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李佳婷说:“我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是‘生态网络’,本科专业是环境工程,之前没有接触过‘社会网络’相关的知识,所以想通过这门课程将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通过课程学习,让我感到很惊喜,让我对‘网络’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打开了研究的思路;对于学到的一些跨学科的方法,今后也会尝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文法学院2019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吴雅钦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返乡创业者的适应性研究”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研究突破口,经同学推荐,来到课堂旁听,“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甚至有些神奇的课程,一些看似并没有关系的学科、领域,竟然都是触类旁通的,这门课就是帮助我在一个更高的、更宏观的平台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我找到了‘城乡融合’的切入点。”


 据悉,除了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经济社会网络分析》外,教学团队还计划面向博士研究生开设更“高阶”的《经济社会网络建模》课程,并逐步扩展出一门面向本科生的《经济社会网络/原理》课程,最终形成“经济社会网络”本硕博系列课程,构建更加完备的知识体系。


文字 | 刘太玲

编辑 | 李夏冰

审核 | 宋丽波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bF8cKw9gmcANZxr10jgs_w